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676)

币圈知识 阅读 3 2023-05-04 12:31:03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沈阳市要实施“经济总量万亿突破行动”,并且提出“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实现新突破”。这是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谋划和举措。2022年12月30日《沈阳日报》刊发对我的一个记者专访,我提出了“迅速提升沈阳城市能级,实施好经济总量万亿突破行动”的命题。将这个专访发到朋友圈和今日头条后,不少网友发表了不少评论,一些网友也留私信,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里我再系统阐述一下我的一些观点,并充实一些论据。

东北亟需形成一个高能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高能级城市应该有这样的特征:经济规模大、要素聚集程度高、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强、对内对外开放程度高。

在经济规模方面,高能级城市的经济总量需要有一定的能级。城市的经济规模在所属区域内占据较大的份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带动区域内消费产业的发展能力也大。这是高能级城市的最基本特征,并影响着其它功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样的城市具有生产力高集聚优势,包括人口、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活动和基础设施的高集聚,从而使这样的城市具有比一般城市较强的经济势能,在一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和先导作用。

高能级城市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周边地区的大量人口,成为区域内的人口聚集地。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竞争力很强的企业群体,从而成为区域内的资本聚集地。企业的集中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在客观上也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的特征,决定了城市经济运行的高效率,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完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东北亟需形成一个高能级的城市。目前东北地区人口和生产要素流失严重。那么为什么留不住人,留不住生产要素?有人说是气候条件不好。但是上世纪50、60年代东北的自然条件不比现在好,冬天的气候也不比现在暖和,但是为什么年轻人都往东北跑?因为那时的东北就相当于现在的东南沿海地区,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到这里来,就意味着有就业有创业,有收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现在的振兴发展,需要形成优越的就业创业环境,需要科技创新力量聚集,需要大量的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赛道。这些,只能在大城市,在中心城市,在高能级城市中形成。东北地区必须尽快形成至少一个经济规模大、能级高、辐射能力强的城市。要有效拦截人才、资金的外流,必须尽快形成东北经济自己的蓄水池。只有水深,才能养住大鱼。

东北的高能级城市,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沈阳

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看,东北地区最高能级的城市就应该是沈阳。沈阳要迅速提高城市能级。沈阳必须着力切实实施好经济总量万亿突破行动,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做大城市规模,做优发展空间,做活城市功能,做高城市品位,做美城市形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较而言,东北的四个副省级城市,一定意义上都有高能级城市的潜质。2021年,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的GDP分别为7825.9亿元、7249.7亿元、7103.12亿元、5351.7亿元。至少前三个城市,都提出了短时期内(比如三年内)GDP达到万亿级的目标,而且态度上有点城市比沈阳要迫切。很可能在实际步伐上,沈阳不一定是最先在东北进入万亿级俱乐部的城市。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最好的定位、最大的发展题材。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经济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支撑作用,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虽然沈阳有这样的定位,但实际上沈阳上下对此目标在认识上、思路上并不是很持续很坚定;东北有的城市虽然没有官宣,但不是没有想法和一定的研究。

为什么沈阳是最有资格、最有条件当“老大”的城市?很简单,沈阳本身就是东北的中心城市,这个地位是别的城市取代不了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不是孤立的一个城市概念,而是相对于周围城市、周围地区而言的,是整个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心,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沈阳过去曾是东北局,现在仍是大区行、沈阳铁路局等中央派出机构的所在地,由此产生和加强了沈阳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值得指出的是,沈阳还具有东北其它三城市不具备的“地区总部基地”的优势:从历史上看,全国大经济(行政)区、大军区、铁路、电力在东北的“地区总部”都设立沈阳(如原东北局、原沈阳军区、沈阳铁路局、东北电管局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的分支机构云集沈阳;各大商业银行驻东北的分支机构、地区性商业银行的总部不约而同地设在沈阳;美、日、韩、朝等国在东北的领事馆也设在沈阳。

沈阳作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辽宁省的中心城市,优势在于其具有辽宁“腹地”的支撑;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优势在于其作为东北地区“枢纽”作用,这个区位优势是东北其它任何城市都不具备的。它带来了沈阳的交通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也带来了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地位。

尽管国家没有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和标准进行阐述,但从全国约定俗成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应该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中心城市的实力应当是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就是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水平和质量的总和,由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等要素有机构成。

因此,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沈阳的定位可以表述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大都市。

在这点上,沈阳不能过于谦虚,应当责无旁贷承担自己的使命。比如作为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关系,沈阳人在认识并没有形成“都市圈思维”,仍然是站在沈阳看沈阳,而不是跳出沈阳看沈阳,从东北视角看沈阳、在国家大战略大格局视角看沈阳的定位不够,当都市圈、城市群的“老大哥”意识不强。沈阳作为中心城市,在整个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它实际上就是增长极理论中的增长极;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起着重要作用的城市,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分析沈阳提高城市能级的重大意义

提高沈阳城市能级,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举措,是落实东北振兴“五大安全”定位的需要。加快发展重化工业,特别是迅速提升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是我国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加速实现现代化乃至跻身世界工业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振兴东北需要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发挥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个中心城市需要规模和体量,也需要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功能。这样,就会充分彰显了东北地区在全国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使沈阳有条件、有希望成为如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上海、带动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广州那样的中心城市,在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现东北雄风进程中发挥更大带动作用。

提高沈阳城市能级,是沈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求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沿海不少省市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力向“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大上海”“大广州”,已开始展露勃勃生机。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在崛起,全国的发展处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各地的发展速度迅猛,来势咄咄逼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正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果把沈阳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审视,可以看出,沈阳经济一些指标的绝对值还有一定差距。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要抢占制高点,必须以大气魄出大手笔,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起点上,在各种发展条件发生积极、有利的巨大转变后,应该站在全国找对手、比强手,向更高的目标加速前行。沈阳要想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就要以超常手段实现超常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求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是沈阳向新的目标进军的号角。

提高沈阳城市能级,是沈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要求,是沈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未来几年,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最近几年,沈阳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的成长和城市竞争力的增强,来源于速度增长、总量扩张。近年来经济发展困难,是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这个时候,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就像一台“老车”,仅仅加点油、加点水,是不行的,必须要“大修”、换“发动机”。做大中心城市,提高城市能级,在10到20年内将给沈阳搭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框架,明确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治、文旅共建,加强城市间协调联动,提升整体竞争力、聚合力、连接力、扩散力,推动形成“有机融合、富有活力、开放创新、宜居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成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承载区,东北亚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区。

提高沈阳城市能级,将对推进辽宁“双核”建设,形成东北沿海与腹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沈阳将成为是东北开放型经济以及区域协作的桥头堡,是构建沿海开放与腹地互动战略的核心支撑点。抓住中心城市建设这一重要突破口,就抓住了实现推进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因而必须把沈阳中心城市建设放到辽宁振兴的全局中来审视和对待,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强力加以推进。

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必须做大做实沈阳的工业底盘

沈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至少短时期内,不可能像一些但沿海城市,或者国外一些城市,通过服务业立市。工业,是沈阳的立市之基,是沈阳的经济底盘。沈阳历史和现实上,都是工业城市。没有工业,就没有沈阳的未来。

客观上讲,东北和沈阳近年来的工业发展滞后了。江苏、浙江、广东是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对口合作省份,2022年上述省份之间的二产增加值,前者分别是后者的4.7、6.2和12.6倍。东北三省工业在全国的比重加一起,不到全国的5%,殊不知,50年代,一个辽宁省就占到全国的20%。

我们以沈阳和南京两个省会城市相比,2010年,沈阳的GDP5017.0亿元、二产增加值2542.4亿元;南京的GDP5010.4亿元;二产增加值2327.8亿元。2020年,沈阳的GDP6571.6亿元、二产增加值2160.4亿元;南京的GDP14818.0亿元,二产增加值5214.4亿元。10年间,沈阳的GDP略有提升,但二产增加值仅从数据角度看,非但没有提升,还略有下降。2020年中国工业城市百强榜当中,长春27位,大连29位,沈阳40位,哈尔滨84位。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沈阳的工业不再是“大而不强”,而已经是“不大不强”,产品“特而不尖”“杂而不精”“多而不响”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说句实在话,东北好多城市,称自己为“工业大市”实际是不够格、不称职了。对于这样的省情、市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了。彻底认识自己,才是正确的态度,才能进步。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沈阳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在东北振兴上实现新突破也要靠实体经济。客观上讲,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失速”,直接表现固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下滑,特别是第二产业投资严重下滑,而深层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表现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增长乏力。这与多年来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脱实向虚”不无关系。一些地方热衷于建新城、大搞房地产;一些地方不看需求和可能、不计代价搞资本运作,动辄建设“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些城市工业经济下滑,人口就业吸引力大为减弱,却还一味开发“平台经济”。实体经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制造业出现一定程度凋敝,导致一些地区工业经济运行不景气,形成整个经济失速的问题。

沈阳比不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人口集聚程度高,房地产可以躺着挣钱。在沈阳,只能靠工业。引起虚拟经济过度的结果就是“泡沫经济”。树要有根,不是吊在天上,而是植根于地下;企业得有实业主业,不能仅仅靠资本运作;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必须立足于现实。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只能是浮萍一样,没有着落,没有方向,四处飘荡。“虚胖”的经济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沈阳一定从房地产的“冲动”中警醒过来,实打实在工业上下些真功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一批“大国重器”“驰名品牌”。

要抓紧谋划建设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在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在发展沈阳特点的工业上有新的突破。无论是推进“5+3+7+5”20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还是加快“12+24”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无论是加快数字产业化,还是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无论是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五型经济”发展步伐,还是建设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综合试点;无论是发展工业互联网,还是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都要立足于尽快弥补工业短板、做实工业底盘、建设工业沈阳的市情。

我本人曾经在2010年沈阳市委政研室委托进行的沈阳市委重大委托课题“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中,提出关于城市的经济规模(2020年)——全市GDP确保达到10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0000—15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4000美元。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一批重大装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上述指标在东北地区和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于前列,在全省经济布局中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力,在全国区域经济中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支撑力。但是,过去的十年沈阳的增长不多。

做大总量是提升产业带动功能的基础。经济总量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是产业带动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沈阳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当务之急是迅速做大经济总量。现阶段,做大总量的关键是工业。以工业的加快发展推动GDP尽快迈上万亿元台阶。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带动功能的关键。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集群,关键在于抢占产业链高端。要依托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做深价值链,实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尽可能地使沈阳一批重点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沈阳要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整个东北地区发展中发挥“扩散效应”,即各种生产要素从城际连接带向周边城市扩散,主要包括产品、技术、资金、信息等的扩散,从而影响周边城市的整体发展。目前,沈阳虽然生产基地功能比较突出,但对区域性产业活动的辐射能力较弱。自身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总体上还处于吸纳大于辐射阶段。因此必须强化辐射功能,提高自身经济活动对周边城市的影响。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2021年沈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2%,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同比增长10.4%。分行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37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67.6%,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4.1%,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3.8%,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8.4%。沈阳工业发展的情况在不断好转。

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必须着力推进沈阳的科技创新步伐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但是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増长点没有系统形成,新兴产业比重低、发展缓慢。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021年,辽宁有效发明专利总量5614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3.18件;江苏有效发明专利量 34.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1.2件;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43.96万件,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4.89件。2021年,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5.42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8932件。沈阳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其中2021年,沈阳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569件,南京为21568件。

必须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形势变了,市场变了,需求变了,资源条件也变了,我们的思路和工作重点要与时俱进,不能总在那些老项目和资源开发上打转转,而是要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该优化升级的优化升级,该转型的转型,该淘汰的淘汰。

所以,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沈阳工业振兴的根本途径。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引领支撑沈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要把“抓新”作为大方向,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文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寻找蓝海”,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彻底改变“傻大黑粗”的产业面貌。

“无中生有”不是科幻,也不是魔术,而是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寻找蓝海,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抓新”不是不要“旧”,而是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用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其向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方向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促进“老树发新芽”。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提档升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提升城市能级,要完善城市的创新功能。创新功能主导城市经济功能的走向,并促进其升级换代,是催生城市经济功能转换的孵化器。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发挥综合创造能力,使沈阳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高效性是中心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它通过分工或专业化产生高效率,而高效性来源于创新性。其中,观念创新是基本前提,产品创新是外在形式或最终结果,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是保障条件,市场创新是突破点或出发点,以上六种创新活动的结合推动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全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迅速提高城市能级,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鼓励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拥有高端品牌产品的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跳跃式发展的“独角兽”“雏鹰”“瞪羚”企业。在动能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把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经济活力的源泉,分类施策、强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贡献多、发展快、绩效好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在东北振兴中当先锋、做表率。

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必须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前沿

沈阳和东北城市一样,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短板,不论在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资上,和东南沿海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我们再进行一下比较。

在对外贸易方面,辽宁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7724.0亿元,其中出口总额3312.6亿元,进口总额4411.4亿元;与辽宁对口合作的江苏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2130.6亿元,其中出口32532.3亿元,进口19598.3亿元。从中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进出口规模加一起,为11222.77万亿,是江苏省的4.6分之一,是广东的7.4分之一;而从出口总额看,东北三省总口总额(4113.84亿元),仅及江苏省的8分之一,广东省的12.3分之一。在利用外资方面,辽宁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0亿美元,江苏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88.5亿美元。

从经济开放度角度进行分析,由辽宁社科院学者根据2019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开放指数最高的七省市是:广东省(22.74)、上海市(12.33)、江苏省(8.78)、浙江省(5.05)、天津市(2.97)、山东省(2.71)、北京市(2.59)。这些省市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辽宁得分为1.4分,属于对外开放的第二梯队省份外。

2021年,沈阳全年进出口总额1416.0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出口总额484.9亿元,增长76.8%;进口总额931.1亿元,增长23.5%。实际利用外资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5%。南京全年进出口总额636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其中,出口3989.89亿元,增长17.4 %;进口2376.94亿元,增长22.4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50.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

实际上,沈阳的区位条件优越,而且还应该加上“非常”两字。沈阳是东北亚的地理位置中心,处于是东北亚通往中国关内的交通要道,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是中国向北开放的大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新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沈阳交通运输便利,基础设施发达。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理位置中心,高铁网、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密布,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在地缘联系、交通设施、经济基础、交流平台等方面,都具有打造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的优势。随着RCEP正式生效,区位优势凸显,政策资源储备较多,而且拥有中国 (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沈阳中韩投资贸易博览会等一系列高能级的开放合作平台载体。

沈阳要进一步挖掘区位优势潜力,进一步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开放合作的势能,把自身发展的短板变成开放合作的长板,这既是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需要,也是东北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更是融入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建设好国家安全发展大后方的需要。

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上,要更有想象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打造成为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构建陆海统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对外开放的布局上,要更有大视野。突出自身产业特色,着力培育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打造中日、中韩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在对外开放设计上,要更有大动作。提升通道服务水平,积极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推进实施一批利用外资重大标志性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对外合作。在对外开放操作上,要更有硬措施。创新招商渠道,营造投资环境,确定引资重点,让远方的朋友愿意留下来。做好RCEP的文章,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推动国际陆港建设,将沈阳港打造成集公铁海航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联动发展、自由港与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国际化高端港口生态圈。加快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完善集疏运体系,优化运营组织,创新物流模式,加快建设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提升通道整体运行效率。

迅速提高城市能级,沈阳就要实现轻工业突破

沈阳振兴,要把抓“轻”当作“重”手段。轻型产业涉及衣食住用行、娱乐等多个消费领域,是关乎民生民富的综合性产业,是就业的“蓄水池”,在稳定内需、扩大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阳的产业结构调整要转变思路,在保持重化工业保持一定比重,推动重化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由“重”向“轻”转变,轻型产业要“重整行装再出发”。在这点上鉴于重化工业的较大比重,轻工业发展思路上可以有一定的“矫枉过正”。

从目前的工业结构看,辽宁的重轻工业比重多年来维持在80:20,像沈阳这样的中心城市也保持在75:25左右。而其它城市,像抚顺是93:7。目前辽宁和沈阳缺少拥有较大体量的消费性产业。最近十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全国体量最大的消费型产业,成为全国各地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辽宁这方面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仅仅及广东的二十分之一。辽宁的许多城市,基本上没有像样的轻工业,整个东北地区的轻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强人意。这在东北的超市里可见一斑。东北各个城市的超市里,很难见到有品牌的地产品。我曾经在东北三省的一些城市做过粗略调查,超市是轻工产品的集散地,最反映轻工业发育的水平的。在一些城市超市中,货架上摆的基本是南方货、外国货,本省的商品几乎不到10%,本市的商品几乎不到5%。在沈阳的调查也是如此。

实际上,东北的农副产品特别多,这方面的生产优势突出,东北的大米、高粱的品质、品相好,还有一些地方盛产“鸭稻”“蟹稻”“鱼稻”“森林猪”“溜达鸡”等绿色产品,市场认可度也高,可以复制推广、形成规模,培育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品牌,推动由东北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很多人不知道,东北是中国电子工业的起始地,是现代家电的发源地,当下很多国内知名的家电品牌,都是辽宁和东北工业“下的崽”。这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比较突出,可以有所作为。

怎么实现突破式的发展?重点是实施“三品”战略,即以“增品种”满足多样化消费新需求,以“提品质”促进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以“创品牌”树立沈阳制造、东北制造良好形象,争取在副食品、家电、皮革、家具、五金制品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上实现突破。

从消费需求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做精做优沈阳消费品工业,打造沈阳消费品品牌,增加新兴领域消费产品。通过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活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发育,支持沈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传统五大需求升级——吃穿住行用,形成新市场需求;通过培育新五大需求“学乐康安美”——学习需求、娱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丽需求,形成新市场需求。大力促进消费,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创新消费场景,充分激发消费活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服务消费提质,促进实物消费升级,推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新线上线下消费场景鼓励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体验式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聚焦。卫生防疫、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力度,促进公共消费。

迅速提高城市能级,沈阳就要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县域是城乡的交点,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县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发展和广大农民增收。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但是总体看,沈阳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与先进省份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不断拉大。在工业发展、投资潜力、消费经济、创新体系、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产业集群、区域协同、产业园区、营商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在全国不同版本的百强县评比中,沈阳的几个县最近几年从来没有入围过。

2021年,康平县GDP实现124.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2.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亿元,固投27亿元,社消额45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1.1亿元。法库县GDP实现207.8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2.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7.4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6亿元,固投44.9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9.82亿元

而江苏张家港,GDP实现 3030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64.13亿元,固投56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5800亿,进出口总额4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0亿美元,社消额 783.5 亿元。

我曾经到过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一个乡镇甚至有两户上市企业,我们的一些县几乎没有;一些省的村办企业产钢几百万吨,我们的一些乡镇甚至一户像样的工业企业都没有。县域财政困难,县域经济自主发展动力不足。个别县(市)财政吃紧、债务负担严重,导致县级财政保障能力不强,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县域运转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缺口大,债务和养老金支付压力大。没钱,自身发展动力就不足;没钱,往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又进一步拖累了域外资金和外资引入,投资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县域产业发展不充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活力不足。县域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运营服务能力不强。

近几年我却过40多个东北的县调研,我对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真是有十分痛彻的感悟: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制约了东北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相比,辽宁、沈阳和东北的县域经济活力明显不足,综合实力较弱。东北总体与发达地区有差距,其实主要差在县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县域非但没有成为发展的增长点,实际却成为拖后腿的包袱。

东北振兴,县域经济是突破口。沈阳振兴要有新突破,县域经济必须有跨越式发展。在这方面,提高认识、振奋精神、统一思想、观念创新真不是一句空话。要加强顶层统筹谋划,强化规划引领,在国家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的大背景下,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的同时,深入剖析县域的资源基础、产业特征、要素情况,在全市振兴规划框架中科学统筹做好各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建设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要以提升全产业链条为着力点,聚焦强链、延链、补链,推进上中下、工农服、产供销“三位一体”互嵌式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快推进县城建设, 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共建共享,走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强产销市场衔接,提高农产品“上行”“下沉”水平,挖掘县域消费潜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

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必须保持有效投资持续大幅增长

东北整个区域,都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驱动模式主导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依赖度过高,最高峰站到90%。投资的状况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沈阳最近十年的固投和二产投资情况。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从2011年到2014年,沈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涨势头。2015年以来,沈阳的投资规模急剧下降。2011年45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2%;2012年56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2013年63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2014年65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在2014年最高点之后,从2015年开始急剧下降。2015年5326亿元,比上年下降18.9%;2016年1631.6亿元,比上年下降69.4%;2017年1484亿元,比上年下降9.0%;2018年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2019年1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020年20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1%;2021年2099.1亿元,比上年增长4.1%。

体现在第二产业投资上,2011年1567.8亿元,增长29.2%;2012年1915.8亿元,增长22.2%;2013年2205.9 亿元,增长15.1%;2014年2532.4 亿元,增长 15.5%。在经历了2014年最高峰后,投资曲线也是从2015年后急剧下降——2015年2112.3亿元,下降16.6%,到2016年只有434.9 亿元,2017年只有305.5亿元,2018年305.8亿元,增长1.0%。到2021年424.9亿元,增长16.9%。

这里我们没分析投资结果。比如工业投资占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为49%),且逐年下降。而制造业投资如果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就会看到下滑情况。我的团队前年曾经研究全省,31个制造业行业中,16个行业投资下降。制造业投资占固投的比重从2016年的27.4%逐渐降至2020年的23.6%。从历年的固投结构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占20%左右,工业投资占30%左右,房地产投资占50%左右甚至更多(个别年份达60%)。工业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整体规模小,技改投资规模小(国家平均水平可达45%)。新开工的高质量项目支撑能力弱,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带动性的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项目还不够多。

上述数据在2015、2016年以后,有主动“挤水分”的因素。但我们主要评价没有水分的最近几年。这样的数据大致江苏省的一些好的县的水平,甚至达不到一般城市的规模。这样的固投,如何支撑中心城市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更新、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发展?这样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投资规模,如何支撑工业城市特别是特大型重化工业的产业发展?

沈阳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就看得很明白:沈阳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可能是结构性、体制性等,但直接原因,就是投资问题,投资下滑太快。可见投资规模难以支撑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高质量增长。投资下滑,带来了各项经济指标下滑;投资下滑,经济增长就没戏。扩大投资是现阶段沈阳经济保持增长活力的主要抓手。培植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惠民生、促消费,都需要保持投资规模。沈阳振兴实现新突破,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到“多大”的投资规模?近期(三至五年)至少达到5000-6000亿元(这个数相当于广州2017年和苏州、南京2021年的水平;这也恢复了2014年的规模,十二三年前,沈阳就曾定好GDP和固投“双五千亿”的目标),这样才能实实在在支撑万亿GDP;中期(七八年左右),固投要达到1万亿。工业投资尤其要大规模提高,2024年就应该翻一番,到2015年,应该达到1500亿元。

当然,我们需要的投资是“有效投资”。有效投资相对于无效和低效投资而言,是产出效益较高的投资。在投资领域,经历了近40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许多领域产能过剩。在过剩领域继续为投资而投资、为GDP而投资、为政绩而投资,那就是“无效投资”。无效投资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刺激要素成本提高等后果。

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关键在选准方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特别是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项目。投资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投资结构调整,要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加大在5G、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新基建”投资的关键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工业投资规模,着力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提高工业投资效益,真正发挥投资对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和东北亚中心城市,规划和设计一批有巨大牵动力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形成于富有时代感的、与国家中心城市和东北亚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交通、水利、通讯、电网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构建一体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泛在安全的数字智慧都市圈、互济互保的能源水利设施体系。

重点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恢复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信心,放松政策限制,形成好的市场预期,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市政设施、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领域;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不公平问题,坚决废止贷款发放的评价机制、风险控制和行政追责中对民企的歧视性条款。选择一批信用好的民企,实施商业银行授信制度;要进一步拓展民企的发展空间,限制央企或国企对优质民营竞争性企业的兼并、收购,防止体制性倒退。

投资切不可忽视房地产的投资和楼市平稳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不是不要房地产投资;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是妖魔化房地产。房地产有先导性、基础性、民生性、关联性四个特征,其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对于特大型中心城市而言,开发投资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增长动力源。从供给角度看,房地产业自身增长对增加值的贡献很大,房地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如建筑业、家具业、家电业等;从需求角度看——房地产既拉动投资,也拉动消费。房地产业关联性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直接与房地产业相关的行业多达50个以上,不仅涉及建材工业、房屋设备工业、建筑机械工业和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仪表、通讯等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还涉及到家用电器、纺织、家具等民用工业以及旅游、园林、运输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等。而且房地产业是民生性强的产业。为劳动者提供其必需的住宅与生活环境,对劳动力再生产有极大的影响。最大的财产性消费支出。可以说,沈阳振兴离不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当前,拉动房地产市场,应该着力从市场、企业、消费者三个方面下手:激发合理消费需求、着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着力稳定和提升市场预期。激发合理消费需求,就是要加大房地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实施购房财政补贴政策;拓宽人才购房补贴范围。引导企业多元化销售;支持农民进城购房,提高进城农民购房补贴标准;鼓励和引导各地开展购房补贴和贷款贴息工作。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可以积极开展“商改居”,支持商务办公、住宅建筑产品创新创优;适当放宽施工许可、预售许可条件;提升住房品质,加强公共服务配套。稳定和提升市场预期,加快稳妥处理房地产开发领域办证遗留问题;建立服务房地产企业发展“绿色通道”;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鼓励房屋出租和再出售,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逐步完善以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

当然,还有一个应该深入研究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就是沈阳要迅速提高城市能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自身的常住人口规模(900万)、空间规模(1.3万平方公里),这与国内的一线城市和约定俗成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也包括在全国省会城市的首位度相比,都是有很大差距的。与世界性大都市和国内国家级中心城市相比,沈阳的人口规模偏小,人口密度偏低。这有赖于在全省的大盘子内,适当调整区划,用机械的办法,迅速把城市规模做大。从国内一些省会城市的经验来看,是有探索的可能的,只不过是前两年沈阳没抓住机会。沈阳周边的城市,人口规模都在150-200万之间,空间面积也比较小,这些城市人口急剧减少,如果和沈阳进行适当整合,形成一个拥有一千三四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那样就会形成非常好的集聚效应,对辽宁振兴、东北振兴,将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作者;梁启东

相关内容

标签: 沈阳 发展 经济

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676)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文章来源: 小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84272385@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河南省社保费改革(河南省2021年社保新政策) 下一篇: 中信银行天津分行(中信银行天津网点查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