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金审计虚拟仿真实验(货币资金审计ppt课件)

随着时代发展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互联网大数据审计引起商业银行的重视和支持,科技强审的战略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要切实解决审计工作“看得准”、“看得清”、“看得远”这三大问题,就必须让大数据说话,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


大数据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遵循大数据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利用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提升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审计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我国将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对经济社会各类主要信息数据的全归集,基本建成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室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构建国家和省级审计数据系统,形成“国家审计云”,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大数据采集技术运用不充分


数据资源被誉为21世纪最大的资源。就像当年的淘金者一样,无数探路者涌入大数据分析的滚滚浪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采集是开始数据分析的第一步。

商业银行“大数据”审计战略,主张以互联网金融思维为导向,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构建信息化审计系统和模式为目标,全面整合银行内外部数据,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大数据审计系统在数据采集方面技术运用还不够充分,导致数据采集出现滞后性、被动性、不全面以及质量无法保障的问题。


(二)大数据审计人才配置与管理有待强化


大数据审计人才对商业银行大数据审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要有专业的人员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商业银行普遍目前的数据技术人才依然紧缺,对大数据分析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可能还无法适应新时代数据化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在大数据审计人才配置和管理方面仍需加强,建立人才机制保障,让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一)加快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应用和建设


加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是发展大数据审计的基础,紧紧围绕审计署“集中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数字化审计方式的作业目标,建设审计应用系统,并建设升级网络、安全、运维等保障性系统。通过应用系统是实现数据清洗、数据关联、数据存储、审计分析、数据挖掘、可视化指挥决策、培训模拟等工作内容。


这些系统的开发与部署,需要创新工作思路与机制,通过购买服务,充分利用外部力量。例如可灵活运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审计数据中心,解决大数据存储与访问的问题。因为审计部门从不同渠道、不同系统收集的各类审计业务资源,数据量每年急剧增长,审计部门自己建设维护服务器等各项成本过高。而利用云计算中心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共享、数据传送、数据运用和数据安全等问题,免去了数据存储之忧。


技术创新在大数据审计的发展中是灵魂所在,这关系到如何使审计应用系统符合现实需要、高效的运转。加快审计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及时解决大数据审计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购买服务等新的方式方法,加大系统工具的开发力度,才能提升审计人员数据分析及处理的工作效率。


(二)人才培养是大数据审计的关键


通过大数据审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产生了海量的审计数据资源,需要审计人员有处理分析这些数据资源的能力,并使其变为真正的审计数据资产。对于审计人员,既要精通纷繁复杂的审计业务,又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从而成为合格的计算机审计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是大数据审计技术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一是人才结构要有战略性调整。在引入大数据技术工具之后,更需要引入和培养善于使用这些技术工具的相关人才,所以必须要加强大数据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大数据系统的使用效率。根据发展需要,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提高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比重。


二是培养有战略性思维的计算机审计团队。注重计算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使其拥有结合审计业务的宏观思考能力,并能将大数据思维方式融入其中。这就要求计算机审计人员不但只是做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也要参与到整个审计项目的始末。


三是强化培养数据分析团队。要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改善培训方式,加快知识更新。结合审计案例和分析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案例教学。借助高校等外部力量,进行知识更新。学与用相结合,典型项目及时总结分享。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审计是审计机关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单依赖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广东农信佛山审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