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立讯电子有限公司(东莞立讯电子有限公司简介)

郭台铭要“狙击”的立讯精密:“打工人”突袭,曾是富士康代工厂


王来春的故事符合所有黄金年代创业故事需要的要素:一个奋斗上进的主人公,一个站在行业风口的机会,和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挑战业界大佬的暂时性的阶段结局。


文 | 林子璐

编辑 | 钟十五

运营 | 一凡


交棒一年多的郭台铭,无法再忽视立讯精密崛起带来的冲击,更不要说后者还曾经是自家企业富士康的代工厂了。


今年7月,立讯精密凭借对纬创在昆山的两家iPhone手机装配厂的收购,将成为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代工厂商——而iPhone的代工业务,之前一直是富士康的护城河。
这次收购给未来带来的影响不言自明。之前,立讯精密已经从中国台湾企业英业达手里拿走了AirPods订单,并成为全球最大的AirPods代工厂。
郭台铭坐不住了。10月26日,路透社报道称,富士康为应对立讯精密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已成立特别工作组。但这个消息很快遭到富士康方面的否认。
成立于2004年的立讯精密,被视为“富士康的富士康”,崛起之路离不开富士康的支持。它的创始人王来春,更是从富士康的流水线上走出来的打工妹。如今,上市三年多的立讯精密,已经从当初的代工厂切入到供应链的上游,不再是当年初亦步亦趋的跟随者。
王来春和她的立讯精密,到底是如何实现这场对巨头富士康的突袭的?

离不开的富士康


不能否认的是,王来春和立讯精密的发家,与富士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来春成长于富士康的流水线,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设立第一家工厂,当时的王来春21岁,只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潮汕妹子。彼时,国家刚刚允许台商在大陆投资,市场经济尚未真正松绑。
和她一起去往富士康的还有另外149个打工者,他们中的多数人因为无法忍受人肉机器一样的工作而离开。等到10年后,王来春1998年离开时,她已经做到了“课长”的位置——这是当时的大陆人在台企能够拿到的最高管理职位。
励志成功学往往会乐于讲述个体的努力能发挥多大的效用,王来春的故事也不能免俗,媒体热衷于描述她当时在富士康的经历:住在狭小拥挤的宿舍,高压工作下“没有混过一天日子”,不漏过培训课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提升自我。
王来春在员工中有一个“大姐”的称号,得益于她早期亲力亲为、一马当先的行事作风,这一作风和郭台铭也是相似的。王来春曾在采访里提到,有一次为了尽快把货赶出来,郭台铭直接冲到生产线上,卷起袖子,操作机器,三天都没有睡觉。
在富士康十年的经历,深深印入了王来春后来的创业史中,她也从不讳言这一点。

郭台铭要“狙击”的立讯精密:“打工人”突袭,曾是富士康代工厂

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女工。图 / 视觉中国

2010年9月,立讯精密上市之际,王来春曾向媒体表示,富士康的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对她影响很大,“我自己的公司从刚建厂的一百多人,发展到如今的近万人,虽然期间经历过许多挫折,但我坚持用在富士康学到的一套管理模式来经营,事实证明它是正确的。”
一位立讯精密前高管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工厂的东西都是从富士康学的。工厂的一切,包括标语,都是郭董(指郭台铭)语录,写得跟富士康一模一样。”
立讯精密学到的,不止是富士康的管理理念。从一家主营电视机的后壳、电线插板等业务的小公司起步,立讯后期的突飞发展,离不开富士康大量的订单支持。
1998年离开富士康后,王来春与哥哥王来胜出资购买了香港立讯公司,从事的业务是她前老板郭台铭的老本行:研发、生产、销售各种电子连接线、连接器。不过,早期客户均是国内客户。在取得了联想、同方、方正的主力供应商地位之后,立讯精密才开始承接富士康的国内订单。
有媒体描述当时富士康对立讯的支持时,给它添上了一丝伯乐提携的佳话意味。据传,郭台铭对王来春说:“你吃得苦,干事认真细致又坚持,我支持你创业,包括我借钱给你开业,我给你订单,让你有生意做。”
但更接近的真相是,随着电子产业的全球扩张和富士康自身代工产业龙头地位的确立,富士康的规模扩大了好几倍,想要消化掉增量的订单,就必须增添足够的人力成本。而在当时劳动力还很廉价的大陆寻找小型代工工厂,无疑是一种有效节流的方式。2004年,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说:“产品价格跌了30%,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还能涨30%?因为订单数量增加了60%。但问题是,我们不可能增加30%的人力。”
根据立讯精密2010年发布的招股书,2007 年至 2009 年,他们向富士康销售产品的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47.73%、56.46%、45.38%,几乎是半壁江山。
甚至,立讯得以上市的背后和富士康的资金支持也脱不了干系。在立讯挂牌上市的前一年,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出资认缴立讯精密400万股,为其提供资金扶持。有人认为,这其实是郭台铭授意为之,为的是能把一个曾经的优秀下属,变成产业链上的一个优秀伙伴。
2010年,立讯精密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一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1亿,净利润1.16亿,而郭台强和他所在的正崴精密则是立讯精密当时的第三大股东。

“与凤凰同飞”


但立讯显然不甘心永远只做“富士康的富士康”。
王来春说过,她相信那句话:“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纵观立讯精密的发展历程,如果说一开始富士康是她要同飞的凤凰,后来,要紧紧追随的目标变成了苹果公司。
后来立讯的发展证实,王来春的种种举动,的确具有前瞻性。王来春自己也承认,“苹果的要求非常严谨,在新产品开发和量产的规划和员工关怀上,都给立讯带来非常好的指导。这么多年来跟着苹果的脚步,立讯也一路发展壮大。”
2007年起,立讯精密开发了台式机连接线的自主品牌,进而成为联想、华硕等国内头部科技企业的供应商,等它真正开始“去富士康化”的尝试,还是要从2011年算起。
其中,“并购”成为王来春破局的重要招数。
2011年4月,立讯斥资5.8亿收购昆山联滔电子60%的股权,并由此进入了苹果供应链,成为iPad连接线的供应商。三年之后,立讯收购剩余40%少数股权,昆山联滔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此后,立讯精密因为良好的产品品质与管理水平赢得了苹果公司的认可,并相继获得了iPad内部线、MacBook电源线、AppleWacth无线充电/表带、MacBook Type-C以及iPhone转接头等订单。

郭台铭要“狙击”的立讯精密:“打工人”突袭,曾是富士康代工厂

2017年,库克参观立讯精密车间工作人员操作过程,王来春站在工人背后介绍。图 / 立讯精密官网

苹果严格的品控给供应商带来了极大压力,但对新入局的立讯来说,AirPods是立讯精密向苹果展示技术的关键时机。
AirPods最早是由台资ODM厂商英业达独家代工,但在组装AirPods时遇到整体良率指标的困扰,一度成为制约AirPods产品供应的瓶颈。2017年7月,苹果开始将部分订单交由立讯精密来生产,以缓解英业达供应不及时的难题。

在经历产能爬坡后,2017年底,立讯精密AirPods订单的交货时间缩短到不超过3天。最终,立讯精密凭借出色的良品率,以及超过英业达4条的15条总生产线征服库克,一举拿下整机生产的资格。
AirPods在全球热销为立讯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赢得了到访立讯的库克的称赞,“这并不是一间普通的工厂,需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其实,早在AirPods正式投产之前,立讯精密早已下力气研究无线耳机制造技术,包括收购美律公司股份,快速获得了声学生产工艺和技术。
能做到这点,和王来春对技术的重视和“高调谋事”分不开。她三个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立讯去年的研发费用就达到43.8亿元,跟净利润在一样的水平,为的就是走好自己的路。
2019年财报显示,立讯精密的研发人员达到12809名,增幅达到76%。除了纳贤,立讯精密从2018年开始通过股权激励核心员工,以期更好地激发人才活力。
2020年7月,立讯凭借对iPhone加工厂纬创的收购,踏入中低端手机代工的领域。在此之前,大陆还没有厂商拿到iPhone整机加工的资格。
这一举动也被解读成对富士康的一次直接挑战,毕竟富士康如今仍是苹果最大的供应商。
取而代之,也并非王来春所意。王来春所言的“走好自己的路”,同样也指不能过分依赖苹果。
立讯2019年的财报显示,来自苹果的业务营收增长至34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09%,营收占比增长至55%。它也在2019年的财报中承认,“目前,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并且短期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若重要客户发生严重的经营问题,公司也将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这样的风险,王来春不是不知晓,最直白的方案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立讯应对的尝试,还是王来春从富士康学到的老招:并购。而且这些并购早在10年前就已开始。
2011年11月,立讯花费7500万元收购了科尔通实业75%的股权,后者是华为、艾默生网络的供应商。2012年,立讯并购福建源光,自此进入汽车线束组装领域。
接下来的几年,立讯精密通过至少5次并购,逐步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布局:电子消费产品、企业级及通讯产品、汽车及医疗产品,同时,也形成了“总部在东莞、生产在江西、研发在昆山”的基本格局。
王来春评价自己的并购举动,“十年来立讯所有的收购,几乎没有产生多少商誉,非常务实。而对所收购企业,或强化业务,或意在拓展新领域,都能产生较强的协同和回报。”
这些并购,未来成效还不清楚,但立讯即使未来某一天没有了苹果的订单,至少也不会完全被击垮。

郭台铭要“狙击”的立讯精密:“打工人”突袭,曾是富士康代工厂

上海全电展上立讯精密的展台吸引不少业内人士驻足。图 / 视觉中国

“突袭”的差距

目前,立讯精密的市值已超过了富士康在A股的上市公司工业富联,二者相差1000亿元。截至10月30日,立讯精密的总市值达到3831亿元,工业富联的市值是2712亿元。
在外界看来,这算得上“打工人的逆袭”。王来春的故事符合所有黄金年代创业故事需要的要素:一个奋斗上进的主人公,一个站在行业风口的机会,和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挑战业界大佬的暂时性的阶段结局。
但回到现实,在营收上,风头无两的立讯精密依旧无法撼动代工巨头富士康,二者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财报显示,2019年立讯精密的营业收入是625.2亿元,毛利润121亿元;而工业富联相对应的数据则为4087亿元、336亿元,更何况富士康的旗舰公司鸿海精密2019年营收约12000亿元,相当于立讯精密的20倍。
所以也不能难理解富士康此前对立讯的“轻视”。在今年5月接受的采访中,富士康新掌舵人、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把立讯和早期的鸿海模式关联起来,“立讯就像早期的鸿海……鸿海不担心任何挑战,会跑得更快,拉大差距让对手追不上。”
相较之下,王来春的回应则更谦逊,“……这样说不确切,鸿海体系很大,我们离鸿海还很远。但上市十年,立讯始终坚持一个信条,把事做好,就一定能得到市场的承认。”
7月,纬创在华iPhone生产线被立讯精密收购后,刘扬伟依然“泰然处之”。8月12日,他在财报会上表示,行业增加竞争对手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要是良性的竞争,相信会对产业有帮助,能成为产业进步的动力。
生意场面的和气来往,并不意味硝烟远离。10月26日,经由路透社披露富士康成立特别工作组应对立讯精密威胁的消息传出,引发热议。
据该报道援引称消息人士表示,该项目由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发起,特别工作组于去年成立,主要工作是研究立讯精密的技术、扩张计划,招聘策略以及该公司是否得到中国大陆政府的支持。
很快富士康否认该消息,而立讯精密之后也没有做任何表态,这倒也很符合这些年立讯在业界的低调姿态。
据报道称,王来春为人低调,不爱讲故事,她的原则是“从来不反驳,也从来不解释”,其兄王来胜则转述王来春信奉“不讲故事的公司才会有故事”。
10月27日,立讯精密发布两份上市公司公告称,以自有资金向全资子公司立讯智造提供不高于10亿元总额度的委托贷款,并拟以不超过9,200万美元现金增资立讯印度有限公司。
频频动作的背后,可见立讯精密的布局和野心,突袭抢得一步先机的王来春仍在追赶,后郭台铭时代的富士康,与飞速升级的立讯精密之间的较量,已经拉开大幕。


郭台铭要“狙击”的立讯精密:“打工人”突袭,曾是富士康代工厂

官网介绍中,立讯精密已经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拥有子公司。图 / 立讯精密官网截图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