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金源 虚拟货币

小小胡萝卜 打开致富门

本报实习记者 赵晶玲

“村里的富民产业越来越兴旺,生态环境优美,乡亲们腰包鼓了干劲足了,我们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永昌县城关镇金川东村党总支书记陆世明说。

金川东村是如何走上富裕之路的?11月16日,我们来到了这里一探究竟。

穷则思变蹚新路

金川东村位于永昌县城北郊,紧邻金川峡水库,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城郊农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全村辖7个社,有耕地370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5亩。

土地面积较少,是摆在村民面前的一个发展难题,出路在于依托自然资源培育特色产业。

过去,村民们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也零星种点胡萝卜,换些孩子们上学的书本费、家里的油盐钱,称为“搞副业”。村里有一句顺口溜:“家有一亩萝卜田,家里不愁零花钱。”

既然种粮只能保温饱,为什么不把副业做成主业?一些村民转变思路看准了胡萝卜种植产业。但祖祖辈辈以种粮食为主业,哪能说变就变?1996年,陆世明等党员带头在自家地里大量种植胡萝卜。当年秋天,陆世明的胡萝卜销售一空,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胡萝卜带来的纯利润是粮食作物的3倍。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大家心动了,也开始大量种起了胡萝卜。

1999年,金川东村的胡萝卜种植业已初步形成规模。“黑田5寸人参”颜色深、根形好,“幕田佳参”表皮光滑、颜色鲜艳……村里的营销大户不断把国内外市场热销的胡萝卜新品种信息反馈回来,在农技部门支持下,金川东村种植的胡萝卜品种已更换了四五个批次,适销对路,卖出了好价格。

2002年,金川东村的胡萝卜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2012年金川东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现在,金川东村的胡萝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每年给村民带来的人均收入达7500多元。

做优产业促发展

2008年,致富带头人陆世明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他和村干部们一起探索如何把特色产业做优做强。

立足村情,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品牌树在产业链”的工作思路,金川东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设立了胡萝卜种植、蔬菜运销、舍饲养殖、乡村旅游4个功能型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胡萝卜种植党支部围绕“支部+产业”的理念,按照“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思路,积极推广胡萝卜新品种、种植新技术,依托甘肃省绿色食品原料(胡萝卜)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优质胡萝卜品牌。

蔬菜运销党支部按照“支部+合作社”模式,由党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金水园、瑞达、陇盛、金源等7个蔬菜专业合作社,修建恒温库,每年吸纳本村劳动力700余人次。同时,延伸了蔬菜销售链条,金川东村及周边村社的胡萝卜远销昆明、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

瑞达蔬菜专业合作社经理周英伟说:“以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农民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及商品化发展种植业的道路,既稳定了企业的原料基地,又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胡萝卜种植产业真正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2012年开始,金川东村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后劲,先后建成了千亩蔬菜标准园示范区和甘肃省绿色食品原料(胡萝卜)千亩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推广以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优良品种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新技术18项,引进新品种24个,建立新技术试验示范点1个,建成蔬菜大拱棚200座。

金川东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为6840元,2017年达到12914元。

拓宽渠道助增收

金川东村的胡萝卜收获后,分等级打包销往市场,剩余尾菜成为优质养殖饲料;为了调节土壤肥力,村民们在胡萝卜地里倒茬复种,种上了饲草。胡萝卜基地为金川东人发展舍饲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种胡萝卜不仅能卖上钱,收完胡萝卜还有了现成的饲料养羊,养殖成本低了,我们农户的收入也在增加。”村民杨发贤说。

现在,金川东村新建养殖暖棚49座,有20只以上肉羊的家庭舍饲养殖户已达到了46户。

“绿色基地在我家,标准生产价格好。乡村建设整洁齐,东盘渠道迎龙王。喜看家乡变化多,乡村振新奔小康。”这是金川东村村民编写的一段快板词。面对大好形势,金川东人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