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哪年兴起(股票从哪年开始有的)

1853年之前,日本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国。然而,在这一年之后,日本却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1、黑船来航!

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 率领4艘军舰抵达日本江户湾浦贺 海面,4艘军舰上载36门大炮。这是日本人第一次见到近代军舰,人们形象地称这些涂着黑色柏油,冒着滚滚浓烟,不时发出轰鸣声的军舰称为“黑船”。

在英美等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当时的日本,还实行着封建等级制度。从中央来看,名义上的领导者是天皇,但是德川幕府 控制着实际的权力;从地方来看,各藩的领主被称为大名,掌握地方控制权,并一直与幕府统治相抗衡。在对外贸易上,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荷兰和中国在长崎进行贸易,并且不允许日本人出海。这虽然保证了日本的安定,但也使得日本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

佩里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日本打开国门。他向幕府将军递交由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 的亲笔信,意图促使日本开国与美建交。信中不仅展示了美国工业的发达,还表达了想要与日本友好通商的愿望。此外,信中还提到,因美国为了从鲸鱼油中提取照明用油,需要在日本沿海附近捕鲸,如果有意外发生时,要求日本予以援助。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美国海军使用蒸汽动力船,从美国到日本仅需要18天。所以,这封“友好的”建交信其实是一封威胁信。言下之意,如果幕府拒绝接受国书,那么,不开国便开炮。幕府既不敢接受开国要求,也不敢拒绝开国要求,声称需要考虑,便约定第二年的春天给予答复。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进入日本,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早在1792年,俄国人就曾进入日本北海道,要求与幕府进行通商,被幕府拒绝。1808年,英国战舰“菲顿号”追逐荷兰商船,进入日本的长崎港。与此同时,大量美国捕鲸船也出现在日本沿海。1818年,英国战舰进入江户蒲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同样被幕府拒绝。这次之后,幕府对这群不速之客烦不胜烦,于是发布了《异国船打拂令》,除中国与荷兰的船只,其他进入日本海域的外国船只,一律用武力驱逐。正因为这项法案,1838年美国第一次探索日本,便遭到了炮轰。

而1842年,中国在对英国的鸦片战争中战败在日本各界引起了恐慌。随后,幕府对《异国船打拂令》有所放松,开始对遇难的外国船只提供救援,但仍旧没有放开通商。1844年,日本从荷兰国王威廉二世写给幕府的书信中,知道了美国将会来到日本要求开放通商口岸。信中,威廉二世表述了西方列强的通商活动已遍布全球,面对这样的世界形势,日本不应该再闭关锁国,而是需要参与进去,成为世界贸易的一环。书信中,再次提到中国鸦片战争战败。为此,第二年,幕府在江户建立起了海防,并且允许大名 发展军备,用以应对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

面对佩里此行的目的,幕府陷入两难的境地:开战,自己的海军远远不敌美国军舰;开国,又显得有些懦弱。为此,幕府向各大名征求应付美国人的方法。先是允许大名发展军备,又是向各大名询问治国意见,这一举措使得此时幕府的统治威信已然不比从前,这也为日后的倒幕运动 埋下伏笔。

第二年的2月13日,佩里再次抵达日本,这一次,他率领9条战舰直入江户湾内,到达横滨。此时的幕府以军备建设尚需时日应避免战争为由,答应了美国的开国要求。同年3月31日,两国签订《神奈川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允许美国船只停靠在下田和箱管两个港口,同意美国在下田设置领事馆,并向美国遇难船只提供援助。这一条约同时适用于英国、俄国等列强。

但是此时幕府并没有真正同意开放港口进行通商。随后,各国列强陆续前来恐吓幕府,终于在1858年7月29日,美日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又称《哈里斯条约》)。条约内容有:开放8个通商口岸(下田、箱馆、神奈川、长崎、新潟、兵库、江户、大阪);日本签订关税协议,放弃关税自主权;协定货币兑换比率;美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美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宗教自由。

此后,英国、俄国、法国和荷兰纷纷效仿,与日本签订条约,向日本提出“通商”要求。这五个条约,统称为五国通商条约(又被称为安政条约)。自此,日本被迫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时代。这次事件,也被称为“黑船事件”。

2、开港后经济恶化

门户开放后,外国商人进入日本,一方面带来了低廉的商品,尤其是英国的棉纺织品,冲击着日本本国的相关企业,最明显的就是纺织业。另一方面,由于外需增加,日本的生丝、茶叶价格高涨,但无论是国内销售还是对外销售,价格均一样,这导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

此外,当时世界金银兑换比率是1:15,而日本仅为1:3,外国商人开始拿银元换取黄金,卖到其他国家获利。黄金外流,导致日本财政紧缺。为了稳定货币,幕府采取的措施是回收铸币,重新铸造,改变铸币中的金银含量,金含量从13.1g下降到3.3g。这种令货币贬值的方式,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开始上涨,使得通货膨胀问题加剧。

通胀严重,农民、下层武士的生活恶化,民意愤恨,农民起义的次数剧增。1866年,日本由于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米价高涨,爆发了要求降低米价的捣毁运动。捣毁运动愈发严峻,由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高利贷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四大强藩 的大名组成军事联盟(倒幕派),开始用武力推翻幕府统治。他们提出“大政奉还”的政治诉求,主张日本应该由明治天皇统治。1868年,倒幕派终于成功推翻德川幕府 ,结束了长达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戊辰战争”。倒幕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地主联合专政的统一新政权,日本也由此进入了明治时代 。

日本股市百年史:1853-1920日本经济的曙光

开国后日本米价

3、明治维新,金融觉醒

明治天皇继位后,为了追上西方强国的发展速度,逐渐抛弃了东方的“中国导师”,转向全盘西化的改革,提出“富国强兵”的口号,被称为“明治维新”。

但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日本,想要追上欧美国家,必须完成工业革命,进行产业改革。于是明治政府开始实施“殖产兴业” 政策,模仿欧美工厂模式,在各地兴办大型“模范工厂”,包括:造船、煤矿、军火、棉纺织、啤酒等,这也是日本兴办的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了扶持企业发展,日本的第一家现代银行也在此时应运而生。1873年,涩泽荣一创办了第一国立银行,虽称“国立”,但实质是一家民营银行。银行成立后,主要有两个职责。一个是执行货币政策;一个是从事民间储蓄贷款,主要扶持对国际民生有重要意义的产业,比如纺织业。

因为开放港口后,日本的主导产业棉纺织业受到的冲击最大,经过重点扶持后,国内纺织业率先采用机械化生产,完成工业革命,大规模纺织企业纷纷设立。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改革之后的第一次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为目标的产业革命浪潮。

而当时的内陆交通主要依靠马车,一来速度慢,二来承载量低,早已无法满足当时日本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日本政府在1872年,日本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连接东京和横滨。铁路先行,一直都是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工业品运输,尤其是煤炭、原料及产品的运输,都依赖于铁路。当时政府不仅积极发展铁路建设,同时也鼓励私人投资修建铁路。“私营公司”的数量迅猛增加,很多有实力的贵族也将钱投资于私营公司参与铁路修建,掀起了一股铁路投资浪潮。随着铁路网的铺展成熟,铁路沿线的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商业氛围被带动了起来。

日本股市百年史:1853-1920日本经济的曙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的铁路发展速度

在政府和企业对铁路的投资热情高涨的同时,这种投资热情也逐渐衍生到了包括纺织业、银行业等行业。在此基础上,日本早期的的股票市场开始萌芽。鉴于股票市场在日本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明治政府又引入了欧美的有价证券交易制度,并逐步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本市场,来配合“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

1878年明治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股票交易条例》,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东京股票交易所、大阪股票交易所两大证券交易所,其中东京股票交易所正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以此为标志,日本开始了全面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但股票市场需要完善的金融制度,而此时日本的货币却迟迟无法统一,一直困扰着明治政府。同期,伪造货币的现象频发,货币制度相当混乱,这对商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于是,在1882年,明治政府模仿欧洲央行模式,创建了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统一了全国货币。货币发行得到控制后,财政收支此前由于殖产兴业造成的恶性循环,也很快进入了良性循环,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也渐渐的进入正轨。

在这期间,还有一个日本特色不得不提,那就是财阀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政府斥巨资兴办的官营事业经营效益并不乐观,产生了大量政府债务。于是明治政府不得不进行产业政策调整。1880年,明治政府开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收购官营工厂。而这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本身也是家族企业,基于这一政策,大力收购官营工厂,资本迅速扩张,从而逐步演变为了日后的财阀,如:三井财阀、三菱财阀和住友财阀,这三大财阀也被称为日本的“御三家”,业务领域覆盖日本制造业、矿业和贸易业。直到今天,它们都对日本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股市百年史:1853-1920日本经济的曙光

三大财阀拥有的核心子公司

但由于日本各个财阀旗下的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由财阀内部的银行来设法解决,因此,当时日本的主要支柱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均不以直接金融方式来融通资金。这样,证券市场发展的空间并不大,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大部分是以铁道和轻工业为主,市场上的投机色彩十分浓厚。

4、推行“大陆政策”,开拓亚洲贸易市场

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后的日本,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得日本在西方国家面前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并逐渐修改、废除与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转而开始与英美等国缔结联盟,并着手开始打造自己的日本帝国。

可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日渐壮大的资本主义力量使它迫切地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地。于是,统治者们制定了“大陆政策” ,一来是想要获取更多地自然资源;二来是想借此将自己的商品倾销出去。自此,日本的触角向南伸向了琉球群岛,向北则伸向了朝鲜。

位于日本南面的琉球群岛介于中国台湾和日本之间,是日本和周围国家进行贸易的重要要道 ,日本一直想要将其据为己有。终于在1874年,日本以“洋船飘台”事件 为由,向中国台湾出兵。随后在英国的介入下,双方签订了《北京专条》,条约说明清政府需向日本赔偿白银50万两。最重要的是,条约中清政府默认了琉球国属于日本。同时,也让日本政府看到了清政府的实力。

1894年,朝鲜国内发动起义,清政府出兵镇压。日本也随之出兵,并攻击清政府军队,借此对清发动“甲午战争”。第二年,清政府战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一是承认了朝鲜独立;二是清政府向日本赔偿白银共计2.597亿两,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也为日本转向建立“金本位制”提供了契机 。

但日本并没有完全占领朝鲜,因为俄国人也借此机会顺势进入,由于日本的实力还不敌俄国,所以双方最终共同占领朝鲜。直到十年后,在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日本终于打败了俄国,才实现了对朝鲜的全面殖民。

甲午战争后,巨额战争赔款以及金本位制的建立,给了日本实行大规模财政扩张政策的基础。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铁路事业仍在如火如荼发展中,同时几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的海外市场逐渐扩大,而为了对外扩张贸易、提升运输能力,海上航运业也发展壮大起来。日本的产业结构也由此前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开始向以造船业为基础的重工业和制造业转变。

此外,由于战争所需军费数目庞大,为了筹借军费,日本银行通过下调利率,扩大了货币供给量。而利率降低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民间掀起了第二轮产业浪潮,从明治维新到一战爆发前,日本的企业数量增长了整整3倍。企业的股票价格也随之上升,随之而来的投资热情也高涨起来。

日本股市百年史:1853-1920日本经济的曙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企业数量

5、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大战景气”

对于日本来说,甲午战争和10年以后的日俄战争,意味着开启了日本的现代化战争。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宣布对德国作战,并借此机会夺下了德国在亚洲的属地和中国的辽东半岛等地区。这是日本企图成为亚洲地区殖民主义帝国的集中表现。

20世纪10年代-20年代,欧美贸易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远离欧洲主战场的日本承接了大量来自欧美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军用物资订单额增加,日本的进出口额增长了将近4倍。

日本股市百年史:1853-1920日本经济的曙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贸易额迅速发展起来

贸易的繁荣,最受益的便是国内的企业,运输、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额迅速上升,带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战后,日本彻底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趁着列强陷入战争漩涡时,日本趁机加速崛起,并逐渐发展为能够比肩英美等工业大国的列强。此外,日本通过资本输出,在欧洲发行公债,为其他国家提供借款,逐渐转变为债权国,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战争景气的推动下,国内再一次掀起了投资热潮。

由于战争景气推动的国内投资浪潮的高涨,与前两次对外扩张战争一样,战争推动了日本股市进入了第三轮高涨期。从这一时期东京股票交易所的股价走势不难看出,每次战争前后,日本股市都会经历一次大起大落。

日本股市百年史:1853-1920日本经济的曙光

1878-1920年,日本东京股票交易所股价走势

但是依靠战争带来的股市繁荣并不能够长久循环,也不足以支撑经济的长足发展。同时,依托大战景气中活跃的股票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股市和商品市场价格上涨来套利,投机性交易增加,“泡沫”开始逐步显现。之后泡沫被戳破,日本股市回落,由于战争中日本的一些举措使其逐渐失去了英美的支持,双方关系渐渐由合作转向竞争,国内经济在这内外夹击中不断受到冲击,也由此开启了近乎20年的低迷期。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