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特点(个人投资者有哪些局限多选题)

本性即天性,是动物和人或一切生物遗传所既有的特性。也就是一出生就具备的先天性。例如,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困了要睡,病了要哭等。人性本无善恶(而习有善恶),遇善则善,遇恶则恶,善恶不可分割,互相制约。孟子性善论是针对人性的优点而言的;而荀子性恶论则是针对人性的缺点而言的,都违背了宇宙本源之理。个性(性格)则是在本性的基础上,加上后天的教育、学习、伦理道德的熏陶等成长环境塑造的,既有主观努力,也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因人而异。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他获奖的主要原因是将心理学分析法引入经济学中,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的行为,创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经济学。1979年卡尼曼和他人合作写的一篇《实验经济学》论文,其中解释了“风险厌恶”与“风险偏好”的现象,得到的结论是:交易者在获利状态时是“风险厌恶型”,在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型”。


实际上,利益是人性之本,除了圣人和傻子之外,人的本性和本能就是追名逐利。换句话说,人人偏好利益,无人会偏好风险。因此,人类的本性和本能是属于“利益偏好型”,这是所有金融投资者一开始都具有的共同本性,所有的投资人都是抱着赢钱的想法加入金融交易的竞争中来,目的都是为了谋取额外的利益。而且进入金融市场的大多人都是充满自信的高智商的聪明人,一般都认为自己聪慧过人,既有知识也有能力,甚至已经在其它行业取得了令人羡慕的业绩。恐惧又不自信的人一般不会进入这种市场。在进入市场前,投资者往往会自以为是,盲目自信,好斗逞强,充满憧憬和期望,以为可以像在其它行业中一样,在股市汇市一显身手。由此可见,投资者最初进入金融市场实际上是受到本性的驱使,而且在开始阶段,他们的本性和个性还没有发生分歧和冲突。确切地说,因人而异的个性根本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因此,“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偏好型”尚未成为他们的心理状态,也许在他们充满热情和满怀期待的心目中,根本还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或者风险会有如此之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将投资者从“利益偏好型”的天性转变为“风险厌恶型”或者“风险偏好型”的个性呢?


归根结底,归结为新手对市场的无知(既无足够的知识,也无足够的实战能力),以及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对他们来说,从进入市场前的信心满满,到进入市场后,突然面临着对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状态的预测、决策问题,犹如“盲人摸象”,往往不知所措。实际上,即时分析中市场形势的瞬息万变极易造成新手的高度紧张和惊慌失措,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百般无奈的窘态,其结果不仅会瓦解原来的信念,摧毁人的正常思维方式,而且造成心智能力的退行、情绪智能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本性和愿望早已灰飞烟灭,人性的弱点逐渐原形毕露。心智的退行甚至使得很多人个性中的弱点被强化、放大,使得情绪化思维逐渐取代理性思维,并控制人的思想、心理和行动,交易行为表现出因人而异的个性特征。


其实,过度自信和无惧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初学者在尚未受到市场无情打击之前的典型心态。但是,当投资者在交易中接二连三地遭受市场的残酷打击之后,在面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亏损的绝望中,很容易造成思维混乱,自信心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摧残。投资者自身的个性差异将会逐渐显露出来,其个性弱点将会得到不断放大。最后,自信将会荡然无存,相反,情绪化思维、非理性决策等退行现象将逐渐占据上风,并取决于因人而异的性格。于是,胆小者的恐惧情绪被放大,在交易中会变得格外小心翼翼、患得患失,成为“风险厌恶型”人;而胆大者的投机冒险或者赌徒情绪被强化,不管输赢,照样与市场争强斗气,怀抱侥幸心情,成为“风险偏好型”人。因此,这是投资者从一开始的“利益偏好型”的共性向因人而异的个性转变的过程,但这两类人的最终结果基本相似,交易行为被情绪化心理控制,并陷入恶性循环中,注定他们在金‬融‬交‬易‬市场都无法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