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制药集团信达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发中心)

华北制药曾经也是国内顶尖的“创新药企”,只是已经跟不上时代

2012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放出一个消息

药品又要降价了!

这是国家发改委成立以来组织的第30轮药品降价,有药品降幅超过20%。这次发改委发了狠招,主要降抗癌药和血液制品的价格。

熟悉中国医药行业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抗癌药领域进口原研品种占据主导地位,进口药往往是单独定价品种。外企在当年进入中国市场时,一次性做高了药价,此后价格堡垒森严,很难降下来;血制品又是常年紧缺,管你降不降价,正规渠道都很难买到。

所以,这一轮降价,从一开始就有点推进不下去的意味。不光推不下去,还赶上了意外。

集采五度出击,长子七旬逾矩

那年4月,河北爆发“毒胶囊事件”,一些药用胶囊企业为了图便宜,买了衡水一家小化工厂生产的有毒皮明胶,回去加工成胶囊壳,再卖给药厂。

毒胶囊事件,恶劣程度不亚于2018年的长春长生事件。

但发改委降价的消息出来后,舆论风向很快走偏。行业里传出声音:药企之所以会用“毒胶囊”,主要是因为发改委降药价、各地招标唯低价是取,企业为了降成本不惜铤而走险。随后,舆论又开始宣传一些短缺药断供问题,矛头统统都指向降药价。

七八年后,药企坐在集采报价大厅里的时候,不应忘却往事:正是由于当年舆论的鼓吹,集采、价格谈判等一系列举措晚了近10年。

主动参与集采的药企,还算是紧跟风向转得快的。行业里总还有那些转不过弯来的,比如8月底因为断供集采而被国家联采办重罚的华北制药。

当行业变迁的巨轮滚滚向前,跟不上节奏的企业,连被碾过的机会都没有。成立68年的共和国制药长子,很久以前就落后了。


一家企业解决全国用药困难


8月13日,在被集采处罚消息发出前,华北制药还在为自己赢下维生素C“世纪诉讼”而沾沾自喜。这个早就没有意义的裁决结果,像极了今天的华北制药:赶不上趟。

华北制药成立于1953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医药行业最缺的就是抗生素,自建抗生素药厂,成为新中国医药领域最迫切的工作。

抗生素在当年决定着人的生死。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人的生存全靠免疫力和运气,皮肤擦伤引起的感染人群中,平均每9个人中会有1人死亡;感染上普通肺炎,10人中有近3人丧命。战争年代,死于伤口感染的战士数量远高于战死沙场的人数。

当时的中国,技术条件非常有限,青霉素的量产步伐比国外慢了不少。建国初期,一支青霉素的价格相当于0.9克黄金。因此,当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展的时候,150多个项目里就有2个是医药项目,华北制药厂就是其中之一。

集采五度出击,长子七旬逾矩

当初建设华北制药,国家总投资达7000万元以上,还依靠了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的援助。今年到石家庄华北制药大门前,还能看到那标志性的“苏联式”双圆拱形厂门,印证着当年的辉煌。

1958年,华北制药成功选育出我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获得了更高的青霉素生产效率。中国依赖国外进口青霉素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回。到1978年,华北制药能生产的抗生素品类达到75种,抗生素总产量也从最初的91吨增加到1655吨。

靠着华北制药,中国曾经贵如黄金的青霉素降到了几毛钱一支,老百姓再也不怕生病感染了。华北制药厂借天时地利人和成立,不辱使命,向全国人民交了份满意答卷。

纵观世界大药企,其研发都是因势利导:战争时期开发抗感染品种;和平年代开发慢性病药物;经济发达后开发抗肿瘤、罕见病药物。只有跟上时代脚步,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但华北制药似乎就止步于抗生素了。


VC诉讼耗尽精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华北制药的发展显地吃力起来。那边的“黑猫”已经抓到老鼠了,这边家养的大白猫还等着主人喂猫粮。

华北制药的市场分额不断被挤占。1995年,华北制药净利润为2.4亿元;四年后,净利润下滑至1.04亿元。2020年,华北制药净利润进一步下滑到9700万元。

如果让华北制药自己来解释,利润下滑肯定是有理由的。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几大原料药生产企业发现了一个赚钱的法门:生产维生素C(VC)。VC是重要的药品原料,但实际上全球最大的VC销售渠道不是做药,而是饲料添加剂。瑞士罗氏制药曾是全球VC行业的霸主。

但198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院士尹光琳等科学家发明出了“二步发酵法”,使VC产能大大提高。华北制药、东北制药、江山制药、石药集团这四家企业快速应用这一技术,实现了产能的提高。1994年左右,中国产的VC占到全球一半以上。

但是,后面的事情却令人大跌眼镜。“VC四大家”开始打价格战。1991年时,国际市场上VC价格是每千克12.5美元,到1994年就跌到每千克4.25美元,2001年9月时跌到每千克2.8美元,按当时的汇率和人民币为23元左右。

罗氏实在看不下去了,因为自家成本不可能做到“VC四大家”这么低。这一方面固然有技术和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另一方面,VC生产是典型的化工生产工艺,污染极大。当时中国并不十分在意环保。

集采五度出击,长子七旬逾矩

华北制药等企业以破坏国内生态坏境为代价,压低成本,打起价格战。

2003年,罗氏将VC业务整体卖给了荷兰帝斯曼,但帝斯曼也打不过VC四大家。当时,四大家已经占据全球VC产品85%的市场。

不过,行业里还有另一招手段,那就是反垄断诉讼。

2001年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国外企业有条件利用世贸规则、法律手段来达到商业目的。诉讼一起来,应诉就是一大笔成本,海外市场开拓也势必受到影响。

这就是华北制药在今年8月13日获得胜利的那场诉讼。石药、江山等企业早在2012年前后就交了巨额的“和解金”,换来了撤销诉讼的结果。只有华北制药一家在死扛。

商场如战场,多赢得一年的市场机会,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美国的法律体系和中国截然不同,利用诉讼拖住竞争对手的事件是家常便饭。但华北制药为了“挣这一口气”,白白错过了10多年的市场时机。

十几年后赢得反垄断诉讼,确实提气。但这背后的损失和影响,只有华北制药自己知道。


内部动荡,华北迷茫


华北制药是从国家扶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没有吃过太多市场变幻莫测的苦。因为VC反垄断调查、药监局环保新规等一系列事件,华北制药举步维艰。

2009年8月,据华北制药公告,河北省国资委将华北制药的100%产权整体划转给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冀中能源”)。

冀中能源是河北省最大的煤炭开采、焦煤生产和煤化工企业,但和医药没有一点联系。河北省国资委的拉郎配,本是希望华北制药能借冀中能源之手脱困。冀中能源也承诺帮华北制药开拓出新的营收增长点。不过10年过去,这场重组并没有为华北制药加分多少。

集采五度出击,长子七旬逾矩

10年间,华北制药的总营收和净利率波波折折,净利润倒是起色不多。归根结底,造成这场重组不尽如意的原因在于,华北制药一直在吃老本,并没有拓展出新的有力增收点。

分产品来看,虽然华北制药已拓展到抗感染类、肾病及免疫调节类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维生素及营养保健品类等多种产品,不过其中营收占比最多的,还是抗感染类产品。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华北制药抗感染类产品营收分别占总营收的61.23%、60.09%和47.99%。

之所以持续吃老本,与华北制药内部管理动荡不安难脱干系。2009年,冀中能源重组华北制药时,冀中能源董事长王社平任华北制药董事长;2015年1月,王社平离任,随后接受组织调查。从2015年开始,冀中能源向华北制药派驻的董事长就经常轮换,杨海静、郭周克、杨占国,几乎是一年一换。

2020年,华北制药又一轮离职高潮开启。2020年10月,时任华北制药董事长杨国占辞职;12月,时任公司独立董事马靖昊辞职;2021年8月,就在华北制药集采断供被罚之前,公司高层刘文富、周晓冰和王立鑫辞职。

冀中能源自己也不好过。2009年吃下华北制药时,能源资源类行业正处于景气周期。但很快随着经济周期变动,“傻大黑粗”的煤炭钢铁等就开始走下坡路。2012年5月开始,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至今都没能完全恢复,冀中能源的日子可想而知。

而就在华北制药处理自身海外诉讼、迎来送往母公司派驻的董事长的同时,医药行业的天都已经换了。


轻视变化的结果


2015年新药审批的改革,助力了创新药企的井喷,成为国内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华北制药曾经也是国内顶尖的“创新药企”,不然青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是怎么来的?华北制药是有创新基因的,2004年,华北制药开启了狂犬病单抗研发项目;2011年,公司上马了“重组人白蛋白”项目,都是颇具新意的创新项目。

但是,这些品种目前都没做出来,狂犬单抗甚至已经失败。

在这样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里,华北制药一方面要负担1万在职员工和1万多离职退休员工,另一方面要和百济神州、信达、君实它们比创新,别说冀中能源派来的董事长办不到,恐怕全球没有一个企业领袖能办到。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如果说,此前的公司重组、产品扩张加重了华北制药的内耗,那么这场疫情是将华北制药这张“医药长子”王牌彻底压倒的最后一根稻草。


集采五度出击,长子七旬逾矩

据华北制药2020年半年报,公司在疫情上半年实现营收56.21亿元,同比增长5.42%;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37.78%。看起来盈利不错,只是这利润并不来自于产品销售,而大多来自于政府补贴以及其他非营业业务产生的利润。

华北制药对市场的轻视,似乎与颇受政府“偏爱”难脱关系。2020年2月份时,华北制药发布了公司及子公司收到政府补助的公告。这则公告下,一名网友评论道:长不大的华北制药,国家的累赘。

华北制药不光业务上长不大,连对政策的把握上也长不大。这次因为对山东省断供布洛芬缓释胶囊,被国家药品联采办点名批评,就是典型的决策失当。

曾经,举国之力使华北制药诞生即巅峰,但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华北制药内耗太多,陷入迷茫;研发基因的缺位、对政府依赖的惯性,都使其对市场的敬畏愈发淡薄。只是大自然里,从来是雄鹰放手,雏鹰起飞。

#华北制药##集采#